欢迎您访问宜州一中 您可以登录 或注册
 
收藏本站 简繁转换
一方天地育桃李,三尺讲台竞风采             宜州区一中在宜州博物馆举行“人杰地灵读宜州”故事分享会             宜州一中举行2024届中考百日誓师大会             龙腾启新 筑梦未来 ——宜州区第一中学欢庆2024年元旦文艺晚会             走进嘉联丝厂 畅享研学之乐 ——宜州区第一中学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2023年河池市宜州区第一中学/宜州区红卫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发放名册(第二批)             展科技志向,圆飞行梦想 ——宜州区一中2025届举行无人机大赛             2023年河池市宜州区第一中学\红卫学校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发放名册(第一批)             法制进校园 以法促成长 ——宜州一中举行“三姐护蕾”法治进校园活动             “英”你精彩,“语”你同行 —— 我校2025届举行英文风采大赛            

DoraCMS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文档内容页

文档详情

呼唤诗歌的春天

kyc 2024-05-09 17:56:27 教育教学7853

语文组  吴荣全

       几年前的一天,罗城文化馆副馆长梁瑞光先生带着他刚出版的诗集《露水与蔷薇》(共100本)来到我家里,让我为他在学生中推销。我高兴地应承了下来。

       但是,这100本诗集当年只推销了7本,剩下的93本一直尘封不动。我试着在下一届新生中推销,却无人感兴趣,尽管(按照先生的嘱咐)书价已经降到成本价,却再难以打动一个人。我无计可施,想把书退回去,又不忍看到先生失望的样子。我左思右想,决定等待,相信会有希望的。然而几年过去了,虽然我作了很多努力,但希望却变成了失望--那些诗集依然如荒野寒梅,“寂寞开无主”。无奈,我只好将书重新包好,连同那7本书的书款,托熟人带回去给先生。

        一缕悲哀袭上心头。我感到风向不顺着诗歌。我为诗歌哭泣。作为诗的国度,中华民族的源头确曾流淌着诗的涓涓细流;作为炎黄子孙,中国人代代相传的诗的火炬从来也没有熄灭过;作为中华古老文化的代表,诗歌曾经让我们民族引以为豪。我想起我的中学时代,那是一个为诗而痴迷的时代。那个时候,祖国刚从浩劫中走出,百废待兴,荒芜的文学园地里注入了春风,焕发了生机,百花竞放,而诗歌便是其中最动人的一朵。我们走进阅览室,如饥似渴地吸吮着诗的琼浆;我们成立文学社,出版文学社刊,大胆地发表自己稚嫩的习作。虽然生活艰苦,但我们甘之如饴。

        可是到了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诗歌却遭遇了尴尬。命运多舛的诗的队伍正经受着分化、组合的严峻考验。金钱(物质)的作用一再膨胀,作为崇高精神境界的本真的诗歌,除了与清贫和孤寂作伴,似乎别无选择。暮霭又一次遮去了河流、树木和山冈。诗人找不到回家的路,甚至不知道身在何处,只感觉行人稀少,遍体生寒!

        读完《露水与蔷薇》,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我感受到了先生情感流动的艰难历程。先生是在人生靠近黄昏的时候开始创作这部诗集的,这时他的白内障病已很严重,视力模糊,“常常独自地捏着一卷书久久地想读上几行,却看不见字”“想写点什么,却连自己写的字如孛荠般大小歪歪扭扭的也看不清楚了”“如同走进昏暗的大森林,看不到满天星斗,转来转去,陷入难解的哀愁”,但是,他“不忍心将自己毁灭于黑暗,即使走不出这大森林,也要趁着这个机缘探索、探索”。终于,他以“切肤的体验,使六十年来的情感流动,大浪淘沙,凝成诗句,像一棵又一棵小草,以自己秀长的细叶,在沿途结上一串又一串小小的符号”。这是怎样痛苦的历程!一个文化人,生活清贫,两眼朦胧,将一块又一块幽暗的文字,组成自己的世界,苦涩的情感,流过乱石,流过荒漠,希望能溅起生动的浪花。然而,凝聚他毕生情感和心血的诗集问世后,却遭到冷遇,这又是怎样的悲哀啊!

    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叩响着窗棂,校园里再也看不到从前那种浓郁的文学氛围了。虽然校园里也还有文学社,但已不像当年那样拥有众多的追随者,总给人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感觉。作为文学骄子的诗歌,在中学生中失去了受众。一些男生说,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在课余休闲放松时只选择一些体育运动和摇滚音乐等动感较强的方式。而女生则认为现在的诗歌让人体会不到卡通漫画一类的意境。高考依然是指挥棒,但高考作文却从来不考诗歌,而且规定“不要写成诗歌”,于是有人认为诗歌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有多大作为。另外,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文学熏陶的美育功能。古典诗歌因其易读易背性还好些,而新诗在内容形式和艺术上都不能迎合中学生的需求,切合不了他们的兴趣点。诗人刘章认为,当今的一些新诗故作高深,让人读不懂,诗作不关注现实,尽是些不疼不痒的东西,也是使中学生远离诗歌的一种原因。此外,“文化快餐”充斥文化市场,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读者,而传媒多样化、信息化,特别是电视文化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青少年受其影响比较大。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诗歌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而先生诗集的被冷遇,正是当代诗歌命运的缩影!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轻言放弃。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做着不懈的努力,努力寻求民族文化的回归,当然也包括诗歌生命的抢救。我们的语文新教材里收入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就是为了点燃学生心中诗的火种。

        我在退回的书中夹着一封信,信中说:“虽然风向不顺着诗歌,但诗歌不会死亡。不管日后有多少人被钞票掳掠而去,爱诗的人总会有人在的。”也许有人说这有点自欺欺人,但我相信,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身所遵循的法则,不会轻易消亡的。风向不顺着诗歌,但诗歌就像飞鸟,越是逆风越能飞好。当我们以某种方式来感受诗的时候,我们情愿它居于山顶和废墟之上,屹立于雪崩之中,筑巢在风暴里,而不愿它向永恒的春天逃避!

       我们期待着诗歌的春天!

       我们呼唤着诗歌的春天!

(注:①梁瑞光,1937年生,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原罗城文化馆副馆长,坚持业余创作四十余年,先后在全国各地三十多家报刊、出版社发表作品二十余万字,著有诗集、散文集。《故乡的小路》诗三首编入《广西新时期十年诗选》。②文中第五段引文引自诗集《露水与蔷薇》后记。)

文章评论

取消回复
登录 参与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