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宜州一中 您可以登录 或注册
 
收藏本站 简繁转换
一方天地育桃李,三尺讲台竞风采             宜州区一中在宜州博物馆举行“人杰地灵读宜州”故事分享会             宜州一中举行2024届中考百日誓师大会             龙腾启新 筑梦未来 ——宜州区第一中学欢庆2024年元旦文艺晚会             走进嘉联丝厂 畅享研学之乐 ——宜州区第一中学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2023年河池市宜州区第一中学/宜州区红卫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发放名册(第二批)             展科技志向,圆飞行梦想 ——宜州区一中2025届举行无人机大赛             2023年河池市宜州区第一中学\红卫学校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发放名册(第一批)             法制进校园 以法促成长 ——宜州一中举行“三姐护蕾”法治进校园活动             “英”你精彩,“语”你同行 —— 我校2025届举行英文风采大赛            

DoraCMS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文档内容页

文档详情

黄立平:凡人不凡

kyc 2024-04-29 07:59:21 校园新闻10819

 

 
 
河池日报记者 韦孟生 通讯员 林骥
黄立平简介
黄立平 壮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77年参加教育工作。1978年考入河池师专,1981年分配到天峨中学任教。1985年调入宜州高中,曾任8年班主任,4年教研组长、年级组长;1989年,28岁的他被提拔为学校政教处副主任;1991年获得函授本科文凭。1992年任教务处主任;1994年担任教学副校长;1998年12月转调入宜州一中任副校长;2004年8月,提拔为校长、党总支部书记。
28年的教育实践中,他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依法治校,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用一腔热血写下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他先后6次获得宜州市“优秀教师”、“十佳教师”、“优秀党员”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5次获得河池市“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5年9月获“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荣记个人二等功。近年来,有20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市、自治区和国家级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6篇,与人合编数学专著1部。
 
     2005年瓜果飘香季节,为采访当年的高考河池市理科状元,记者曾去过宜州一中;今年8月初,记者再次来到宜州一中,采访2007年的河池市高考文科状元。高考状元的采访很快结束了,但是,记者的思考却刚刚开始:是什么造就了这一所中学的辉煌呢?带着这一问题,记者又进行了一次采访。于是,记者了解到,宜州一中的辉煌与校长黄立平是分不开的。
逆境励志终成才
    粱启超曾说:“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校。”黄立平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所“学校”里度过的,从而砥砺出他过人的坚毅性格。
    1961年,黄立平出生在天峨县城。那时正是我国经济遭受三年灾害最困难的时期。五十年代初。他的父亲黄寿芳从忻城县被抽调到宜山专区干训班学习半年之后,直接分配到边远山区天峨县工作;他的母亲也随之来到天峨县商业局属下公司做一名职工。1963年国家为了缓解经济压力,精简政府机构,裁减企事业人员.他母亲被下放到更新乡最偏远的当里村当农民。黄立平的童年就在当里这个偏远的大山里度过,他放过牛,捡过猪菜,吃过糠馍杷。那时不仅物质生活艰苦,而且政治环境恶劣。由于父母出身于地主富农家庭,父亲又是当地分管经济的领导,执行的是刘少奇“三自一包”政策,所以“文革”中他的父亲被造反派打成当地最大的“走资派”,经常被挂牌游街和批斗,黄立平兄妹自然成了“黑五类子弟”,一家人还几次被赶回原籍而无家可归,尝尽人间的冷漠和歧视。1971年父亲恢复了工作。全家搬到靠近更新乡府的小那里屯落户。
    正是由于家庭的不幸,环境的艰难,黄立平从小就十分懂事,学会了自立和自强.学习十分自觉和刻苦。从小学到中学,各科成绩都十分突出,德智体全面发展。1976年7月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小那里生产队当了农民,还当过生产队会计、武装民兵和业余通讯报道员。
    1977年10月,全国恢复中断了lO年的高考招生制度。黄立平兴冲冲地在当地报名参加了高考。考前1天他还在山里劳动,仅凭原有的功底参加考试。考了之后,自我感觉考得还不错。可是一直到大学录取结束了,他也没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至今他也不明白是因政审不过关,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使他与第一次高考失之交臂。但黄立平没有灰心丧气。而是重整旗鼓,厉兵秣马,从头再来。1978年,黄立平终于圆了大学梦,考取了河池师专数学系。
    工作了几年之后,他深感自己的底子薄,必须赶上形势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1988年他又报考了广西师大数学系函授本科.函授学习之路并非平坦顺畅,非有志者不能走到头。黄立平平时上两个高中班的课,还兼任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孩子幼小,家务活又多。工作之余,要面对一大摞要自学的书籍和大量练习题。然而,“云程有路志为梯”,他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一个个横陈在面前的困难。每天见缝插针,把别人喝茶聊天看电视的时间全用来工作或学习。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一本烫金的本科毕业证书终于送到了他手里。为使自己的教学理论更扎实,2000年7月他通过河池市教育局的遴选,参加了广西(B类)21世纪园丁工程培训。2005年12月结业,他被评为园丁工程“优秀学员”。
    唐朝文学家韩愈有诗云:“鹤翎不天生,变化在啄抱。”黄立平正是这样,少年的苦难励志、刻苦好学,青年时的不停进取、自学不辍,使他从大山深处走了出来,登上了“八桂名校”之一的宜州市一中第17任校长的位子。
锐意改革不松劲
    因为自身优秀而当上一校之长,但是,当了校长之后,黄立平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自身的优秀了。他要想方设法让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优秀起来,只有做到这一点,他才是一个合格的校长。
    然而,一个人优秀是容易的,要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优秀却很难。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百样人有百颗心。”每一个人的素养、经历、学识都不一样,从而形成不一样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要把一百几十号教职工的观念统一起来,要多难有多难。但是,黄立平明白没有最佳的个人,只有最好的团队这一道理,再难他也要塑造出一个优秀的团队来。黄立平说:“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优秀的团队。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十分优秀的。但是,个人的优秀与团队的优秀是另一回事.我要做的是如何把个人的优秀整合成为团队的优秀。”黄立平是如何去做到这一点呢?学校的一位中层领导告诉记者说:“黄校长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大刀阔斧地率先在一中实施全员竞聘上岗制度、执行岗位与津贴待遇挂钩制、推行多劳多得制度,坚持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这在宜州市的中小学当中算是首创。同时,向区内外公开招聘、引进优秀教师,亲自到师大选拔优秀毕业生。并坚持学校每学年进行一次‘微调’,每三年进行一次大调整,形成制度化。”这样做的结果是所有的老师都有了危机感,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工作的热情激发起来了,积极性上来了,教学因此而产生了质的提高。在这样一种先进的管理机制下,宜州一中成了一所聚集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宝地。近几年来不少市内外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纷纷调入,学校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人51人,一级教师67人,地、市级学科带头人2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12%,参加过广西AB类园丁工程培训的教师占12.4%。从而大大增强了该校教师队伍的实力,提高了整体素质,真正做到“博学、善导”。
    真是一招激活全盘。教师这盘“棋”下活了。接下来就是学生了。不过,黄立平明白学生这盘棋如何下,还得看老师。首先得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对待学生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说,要让广大教师认识到这几点:一、教育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二、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别,教师眼中没有差生;三、重视创新与实践的理念。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为了使新思想观念和设想变为行动、结出成果,黄立平狠抓校风和学风建设,创造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制定激励学生学习进步的奖励措施;强化素质教育,积极开展体艺、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课兴趣小组;加强心理辅导,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从而全校形成了一种比学赶帮、人人争先的“勤学、善思”的学风。
不骛虚声办实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宜州一中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注重硬件建设也起着极大的作用。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许多软件建设就无法得以体现。例如没有网络建设。先进的教育教学信息的获取就变得十分困难。所以,黄立平十分注重这方面的建设。几年来,学校共建设了19个理科实验室和仪器准备室;添置了470多台电脑,建成1个网络中心控制室,7个网络教室,5个多媒体教室。并在每个科室、教研组都建有工作站;每位教帅均配给电脑,学校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校园网络化,进一步促进了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在此基础上,黄立平带领全校教职工开展现代教育理论、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多媒体应用与开发的培训工作,让全校教职工都掌握了计算机软件使用方法。教师积极运用网络教学,从而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
    宜州市的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强。宜州一中的办学规模必须与宜州的经济发展相适应,逐年扩大了招生规模。由于学生逐年增多,原有的校舍、教室等硬件资源已是捉襟见肘了,各种配套设施也跟不上。面对困难,黄立平和学校领导班子多条腿走路,多方努力,得到了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同情与支持。2000年12月宜州市政府立项征地30亩给该校建设田径场。2005年初,在黄立平等领导的努力下征地拆迁工作终于完成;历时4年,投入600多万元建设资金的400米田径运动场,于这一年10月竣工。这一年市政府又将一块面积3亩的土地无偿划拨给学校作扩建用地。由于学校经费紧缺,黄立平发动教职工集资180万元.新建了一栋2200平方米、10个普通教室和1个阶梯教室的7层综合大楼,缓解了教室紧张的状况。与此同时,黄立平又采用招商引资、部分贷款、争取上级划拨和学校经费投入等各种渠道投入130多万元新起了一栋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400个床位的6层学生公寓楼。2007年8月再次引资300万元,将已为危房的临街旧男生宿舍楼推翻。在原址上重建一栋6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700个床位的第四栋学生公寓楼。明年夏季便可入住。与此同时,他又引入南宁和广州等企业,分别投入100万和70万元,建成了学生公寓“热水供应系统”和全校“直饮水”系统,使每间宿舍和教室都有热水和“直饮水”直供,使宿舍、教室的设施进一步完备,师生的生活更加方便。
以人为本爱为根
    在采访中,黄立平说了一个观点让记者印象深刻,他说:“其实软件建设也好,硬件建设也罢,都只是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或者说这些东西都是死的.要让它们都活起来,关键还是一个字,爱。当领导的要爱普通教职工,当教师的要爱学生。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教学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这年头,人们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爱。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用爱待人。”在工作和管理过程中。黄立平就一直坚持做到以爱为出发点。以人为本。具体体现为他特别关心教职工的后顾之忧。由于学校调入许多新教师,加上校内二十多户老教职工原住的老房已成危房被拆除。为了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黄立平把建设教职工的安居工程,列入行政会议和计划之中。他四处奔走,多方反映和诉求,终于在2004年底获得政府关于建设市一中教工宿舍二区的批文,2005年秋季,征得了9亩建房用地。2006年集资兴建的三栋七层教职工宿舍大楼,同时破土兴建;今年年底72户教职工将迎来乔迁之喜。
    “住”要解决,教职工的“衣、食、用”等生活福利待遇更要稳步提高。黄立平注重增收节支,加强经费使用的透明度,每学期的经费开支预算都要交由行政会、教代会讨论通过并认真按预算执行。近几年来.全体教职工总体福利收入都能按教代会文件要求,逐年提高15%,一线教师和骨干教师每年增幅达到20%。为进一步稳定骨干教师队伍,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增设了骨干教师“安心一中工作基金”,每月补贴数百元不等,并大幅度提高了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等一线岗位工作津贴。为了确保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学校每年给教职工全面体检一次,上一项实惠的保险并增建了教职工食堂;教职工的生日,学校还送上一份贺喜的礼物。
硕果满园报春晖
    有努力就有回报。宜州一中在黄立平的带领下,教学成绩斐然。2004年高考上重点线140人,上本科线以上706人。2005年上重点线172人,上本科线以上866人,上线率72.6%。其中陈燕同学以总分703分,名列广西第五名,河池市第一名;综合科298分,为广西第一名,她被北京大学录取。彭良俊为广西51名。被清华大学录取。陈燕、周璇的英语147分.并列广西第三名。这一年在广西64所示范高中当中,宜州一中一本上线率排在第29位。2006年高考上重点线140人。上二本线以上549人,上三本线以上904人;上线率为68.2%。文科考生黄兰兰总分为628分,名列广西71名;李宝春的英语成绩为147分,并列广西第三,上重点线123人。上二本线542人,上三本线940人,上线率为68.5%。理科考生赵硕以文化总分651分,并列广西89名(河池第五名),被北京大学录取;文科考生牙伟鹏以总分629分并列广西34名,名列河池市第一,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
    由于教育质量优异,学校先后被确定为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自冶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西中学计算机网络建设实验学校”、广西“绿色学校”、自治区德育先进单位、自治区心理研究先进学校等,连续4年获得河池市教学管理一、二等奖,2004年1月被确定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
    “江山代有才人出”。有着80年人文历史积淀的宜州一中,为黄立平杰出的才能、远大的抱负提供了施展的平台,宜州一中又以出现这样优秀的校长而幸运。我们热望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去迎接新的挑战,去实现一中更美好的未来!

文章评论

取消回复
登录 参与评论

评论列表(